歷史變革
社旗縣李店鎮歷史悠久,明代屬唐河縣桐河、南陽縣青台兩個保;清代李店、大王莊、半坡一帶屬唐河縣桐河保,薛莊、窩溝張、草廟王一帶屬南陽縣千佛寺保;中華民國時期,大部分地區屬於唐河縣源潭公社,北部分少部分村莊屬於南陽縣青台鄉,具碑文記載,民國七年李店就命名為李店鎮了。1947年10月解放,置李店區,屬唐河縣;1949年撤李店區改屬桐河區;1955年撤區,置李店鄉,1958年公社化時,大部分地區屬唐河縣源潭公社,北楊莊一帶屬南陽縣賒店公社,1961年置李店公社,屬唐河縣太和區,僅北楊莊、薛莊一帶屬南陽縣青台區青台公社;1965年11月劃屬社旗縣;1966年11月撤李店公社,分屬太和公社和青台公社管轄;1975年6月恢復李店公社;1981年改名李店管理委員會;1983年4月改為鄉;2000年撤鄉建鎮,命名為李店鎮,1999年10月被市委評為一星級集鎮,2004年11月被市委評為二星級集鎮。
行政區劃
李店鎮代碼:411327106。2006年,轄21個村委會:李店村、王場村、古渡孫村、半坡村、薛莊村、西楊莊村、王莊村、北楊莊村、賈橋村、青台村、袁莊村、周莊村、超志王村、冢坡村、下郭村、大李營村、獅子莊村、栗盤村、常莊村、何崗村、梁崗村。鎮政府駐李店村。
人口
鎮政府設在李店,全鎮轄21個行政村,78個自然村,(見附表1)231個村民小組,是一個以漢族為主的多民族鎮,漢族人口54189人,回族7人,蒙古族1723人,土家族1人。
地貌
李店鎮所在地,處於環行斷裂構造地帶,造就了特殊的半丘平原的地貌形態,從北到南有8道崗丘,而鎮西和靠近唐河則是廣闊的平原。間有東西向、南北向土崗,地勢西高東低,海拔在104米和131米之間,俗有“三崗三沖回唐河”之稱,東邊是縱貫南北的唐河,成為與太和鄉的自然界河,從曹埠口東北部入境,向南流經王廠、半坡2個村委會東沿,於半坡村的杏莊村南出境,進入唐河境內。轄段長約10公里,另有數條小河,三條大崗東西橫亘,北邊的大崗從李富戶、崗李、余崗蜿蜒南下,至龍門崗、王場,中間的大崗,從小王莊、灣常、小張莊南下至小郭莊,南邊的大崗從老墳李、西楊莊、崗常、李店南下至方莊、杏莊。三沖是北邊的窩溝張沖,全長8公里,中間的姚沖全長5公里,南邊的邢沖,全長3公里。這三崗三沖的特點是“天干水斷流,下雨洪浪流”。因此,在邢衝上建有“半月潭(半坡)水庫(白米庫)”,在窩溝張建有“千翠湖(百畝堰)水庫(躍進壩)。
土壤
鎮域內主要有黃棕壤黏土、白土壤和黃沙壤,發育於黃土性母原和坡積、洪積物上,具有土層深厚保水保肥性強,適於植物生長,其中崗丘面積25平方公里,坡度在6度以上,耕地面積8.7萬畝,黃棕黏土約占92%,其餘為砂礓黑土等。
氣候
李店鎮地處北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區,最冷(1月)平均氣溫0.9℃,最熱月7月平均氣溫26℃,年平均氣溫14.8℃,具有冬冷少雨雪,春旱多大風,夏熱多雨水,秋晴氣候爽的特點,氣候溫暖,四季分明,全年穩定通過10℃的積溫為4969.8℃,年平均日照2003.8小時,年平均降雨量為838.1mm,全年無霜期226天,全鎮多東北風和西南風,年平均風速2.9米/秒,易發生旱澇災害。
農作物
李店鎮堅持“一鄉(村)一品”,“特色產業規模化、規模產業集約化”的方針,依託社旗縣農業示範園區位於李店鎮形成的技術、人力資源優勢,積極調整種植業結構,大力發展特色產業,基本實現了特色農業區域化布局、產業化發展的良好局面。目前,李店鎮林果、養殖、蔬菜、小辣椒四大特色產業已成規模,初見成效,其中林果、蔬菜已成為李店鎮的支柱產業,林果面積已發展到7500畝,品種以美國布郎李系列、杏李、黃金梨、日本冬棗為主。其中,美國布郎李4000畝、杏李1000畝、黃金梨2000畝、日本冬棗500畝。沿方棗路兩側,在李店村已北,賈橋村以南建成1個面積達4000畝的美國布郎李示範園,並實現了無公害產地認證和綠色產品認證。在社旗縣農業示範園輻射區內初步建成獅子莊、李營、下郭三個黃金梨種植專業村。環千翠湖四周建成1個500畝冬棗生產基地。環半月潭四周建成1個1000畝的杏李基地,二至三年進入盛果期後,全鎮林果年產量在1500萬公斤以上,李店鎮將成為南陽市最大的林果種植基地和果品集散地。蔬菜生產以種植反季節大棚蔬菜為主,在社旗縣農業示範園區的帶動下,獅子莊村已發展蔬菜大棚130座,加上示範園區的蔬菜大棚,全鎮累計建成蔬菜大棚200座,生產的蔬菜全部實現了綠色無公害認證,產品俏銷周邊大中城市。
全鎮有耕地5.2萬畝,人均耕地2.08畝,東部適宜種植楊樹、甘蔗、小麥、大豆、玉米、芝麻、穀子、高粱、綠豆、豌豆、花生、棉花、紅薯等大宗農作物。西部適宜發展林果、小麥、大豆、玉米、紅薯、芝麻等大宗農作物。
水資源
地表水豐富,漢江支流唐河河水常年水流不斷,千翠湖、半月潭、灣劉水庫年均總庫容500萬立方米;鎮域內地下水水位平均在15米以上,據衛生部門監測,地下水優質、安全,符合飲料生產用水標準。
鎮域地表水有古老的唐河流經此地,還有掉槍河等小河4條,千翠湖、半月潭如鑲嵌在宛東大地上的兩顆玉明珠,水面積500餘畝,大小坑塘堰壩98個。地下水西部機井80米處,水資源豐富;東部機井40米處,日夜抽不乾。全鎮累計各個時期機井共百餘眼,目前配套齊全的占百分之四十。
李店鎮力經歷界黨委、政府的共同努力,使全鎮社會事業取得了長足發展,人民生活水平有很大提高,社會大局保持穩定,多次被縣委、政府評為“目標管理先進單位”,多次被市、縣評為先進鄉鎮。
經濟建設
農村經濟全面發展該鎮堅持和完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,把農業和農民推向市場,確保農民經營的主體地位,充分調動農民生產的積極性,讓農民根據市場的需求,發展高效農業,使農業生產由過去的數量型轉到質量型、效益型,增加農民收入。因地制宜地調整最佳化種植業結構,在不斷吸取多年來經驗教訓的基礎上,我們根據李店鎮的實際,大力發展優質棉1、5萬畝,總產達616、95萬公斤,被縣政府評為先進鄉鎮。菸葉生產在全鎮經歷了曲折的發展過程,九四年以來是菸葉生產逐漸走入底谷的時期,九八年,黨委、政府重新認識到菸葉生產在實現富鄉富民的重要作用,重新把大力發展菸葉生產提到議事日程,重新制定了發展計畫。菸葉生產在2002年前曾對鎮財政、農民收入作過重要貢獻。三是大力發展畜牧養殖。歷屆黨委、政府都把發展畜牧養殖業作為我該鎮經濟工作的一項重點抓緊抓好。
按照“養殖、加工、銷售一條龍,牧、工、貿一體化”的要求,鎮政府制定優惠政策,為畜牧養殖戶入戶駐“兩區一村”搞集中規模養殖創造了便利條件。其次,政府出面積極為畜牧養殖大戶協調涉農扶貧貸款,解決了一部分養殖戶資金不足問題,15年來共建成各類養殖專業場20個,專業村10個,專業戶500戶。2000年,牛、羊、豬飼養量7?4萬頭(只),禽飼養量達到30萬隻,實現畜牧業總產值2576萬元,初步形成為李店鎮的一項支柱產業。2002年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取得重大突破,我們緊緊圍繞“抓旅遊帶市場促生產”這一發展思路,在大力發展林果、畜牧兩大支柱產業的同時,以半月潭、千翠湖生態旅遊綜合開發為重點,把旅遊業作為李店鎮的後續產業積極進行組織實施。一是以美國布朗李為主的林果種植規模進一步擴大,經濟效益更加明顯。
2002年春,全鎮林果面積發展到2500畝。賈橋村以南,李店街以北,沿方棗路兩側的林果示範方發展到2000畝,林果師範方已被上級納入退耕還林範圍,廣大林果種植戶能夠享受一系列國家優惠政策,能夠直接增加收入。千翠湖、半月潭生態旅遊綜合開發大框架已經拉開。2002年,聘請四川林科院知名專家對千翠湖、半月潭進行了總體規劃,並已報立項,11月份千翠湖生態旅遊開發項目首批56萬元資金到位。在冬季農建工作中,我們組織全鎮乾群對千翠湖、半月潭路、橋、林等基礎工程進行了建設,推成占地21畝的島嶼,修建橋涵4座,修建4?3公里的環湖路和4?5公里的環潭路,並對環湖路(環潭路)內外側明春用於栽種風景樹、經濟林的2000畝預留地進行了起壟或挖穴。另外,通過招商引資,會同南陽育陽房地產公司在今年1月份舉行了隆重簽字儀式,並註冊了千翠湖開發有限公司,千翠湖今後由千翠湖開發有限公司投資開發經營。在全鎮廣大幹部民眾的關心支持下,通過招商引資、借外力開發建設,經過2-3年的發展,千翠湖、半月潭必將成為南陽市又一集旅遊、休閒、娛樂、購物 為一體的新景點。
個體、私營經濟保持了快速發展的勢頭
李店鎮個體、私營企業初步形成了生產、加工、銷售一體化的發展體系,到2000年,全鎮擁有建材、塑編、農副產品加工、養殖、建築裝修、交通運輸、飲食服務、機械修理、商品批發零售等企業667家,解決就業人員3600名。2000年實現產值5315萬元,完成入庫稅金55萬元。其中玉龍編織袋廠、王莊編織袋廠、古渡孫村民在交通便利的條件下形成了購銷木材的市場,幾年來,民眾收益40萬元,所收木材大部分運往平頂山,和李店的麵粉廠以及全鄉9個窯場等企業投資都在30萬元以上。
狠抓了計生幹部的思想觀念轉變,增強了服務意識 狠抓了計畫生育政策的宣傳,提高全鎮民眾的計畫生育意識,保證了人口計畫的全面落實。該鎮的計畫生育工作經歷了由管理型到服務型的轉變。廣大計生戰線上的同志,不斷更新觀念,增強服務意識,堅持“以生育服務為主體,以生產服務為中心,以生活服務為前提”的“三為主”方針,和推廣把單月健康檢查與婦女病普查治療相結合,與落實四項手術相結合,與宣傳教育培訓相結合的經驗,使該鎮的計生工作取得了顯著成績,多次被市、縣評為計生工作先進鄉鎮。
社會事業全面進步
集鎮建設成績顯著。多年來,鎮黨委、政府本著人民集鎮人民建的原則,號召全鎮人民積極投工建設李店集鎮。止目前,在行政路和文化路的基礎上,李店集鎮新開闢了三條新街,其中以南北大通道交通路為主,橫貫泰山路、農工路。新街兩旁新的店鋪林立,街道平整潔淨,排水暢通,綠帶整齊,街道兩旁安裝了路燈,閉路電視線、高低壓線路、程控電話線架設井井有序,整個李店集鎮面貌日新月異,初步形成了集企業、商業、運輸業、養殖業、加工業、修理業、餐飲服務業等商業興旺的現代化文明集鎮,成為李店政治、經濟、文化的中心。
交通通訊事業
十五年來,李店歷屆黨委、政府都十分重視交通、通訊事業的發展。組織帶領全鎮人民相繼完成了方棗路李店境內長達10公里的土方任務,加寬硬化了草晉路李店路段,修通了李富戶到崗常長達5公里的玉華路,基本實現了全鎮39個自然村村村通公路,初步形成了四通八達的公路網路。李店鎮是全縣第一個安裝程控電話的鄉。近幾年來,除國家投資外,該鎮電信集體、個人投資100多萬元,安裝電話已達2600多部,個人配備行動電話300餘部。交通通訊事業的發展,促進了全鎮經濟的發展,方便了民眾的生產生活,加強了李店同外界的聯繫。
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設不斷加強,社會大局保持穩定 歷屆黨委、政府在兩個文明建設中,堅持“兩手抓,兩手都要硬”方針,在大力發展經濟的同時,堅持不懈地開展各種活動,提高了全鎮人民的道德水平、物質文化生活水平。通過“三戶一村”爭創文明單位活動和開展“一學兩做 ”活動、“公民道德規範進萬家”活動,全鎮人民的精神面貌、道德水平都有很大提高。民主法制建設不斷加強,依法行政、依法辦事已成為廣大幹群的共識。歷屆人大對政府的監督評議作用不斷加強,各級執法部門依法打擊各類犯罪活動,有效保證了社會的安定。堅持認真做好人民民眾的來信來訪工作,為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創造了良好的環境。
黨委政府
以鄧小平理論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,圍繞建設經濟強鎮、生態大鎮、財政富鎮這一目標,以結構調整為主線,以項目建設為支撐,以招商引資為突破口,以改革開放為動力,統籌推進工業化、城鎮化和農業產業化,一年一個新台階,全鎮經濟社會各個方面實現了快速和諧發展,2003年至2005年,連續2年榮獲全縣綜合工作目標一等獎,招商引資、計畫生育、林業發展、集鎮建設、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等多項工作多次受市、縣的肯定與好評。